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困境中的東黑冠長臂猿

2024-07-26動物

文、圖/ 馬長勇

東黑冠長臂猿在被發現後的100多年時間裏命運多舛,一度被認為已經野外滅絕。直到21世紀初,它們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目前,東黑冠長臂猿的族群數量和生存環境如何?為何在多方力量的保護下,它們仍然處於瀕危境地呢?

雄性東黑冠長臂猿

跨境聯合調查,查清族群數量

1884年,法國博物學家肯克爾·德赫庫萊依據一件采自越南北部的靈長類動物標本,命名了一個新種——東黑冠長臂猿( Nomascus nasutus )。該種隸屬長臂猿科黑冠長臂猿屬,成年個體體重7~10千克,體長45~64厘米,具有明顯的毛色性二型。雄猿的毛色全黑,嘴邊有白毛,頭上有一簇毛;雌猿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頭頂和腹部有一黑斑,手指和四肢可能部份是黑棕色的。由於同屬的其他種相繼被發現並命名於同一時期,導致該屬的分類地位極度混亂。

20世紀60年代,當人們還在為東黑冠長臂猿的分類地位爭論的時候,由於長期沒有野外目擊的記錄,該種被學界認為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直到2002年,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的調查隊伍在越南北部高平省崇慶縣的一小片喀斯特森林中,發現了殘存的東黑冠長臂猿小族群。2006年,調查人員又在中越邊境的中國廣西靖西縣(今靖西市)發現了該種,發現地點與越南的分布點同屬一片森林。

雌性東黑冠長臂猿,成年後雄猿保持黑色毛發,而雌猿身上的毛發則變成橘黃色,臉上有一圈長而濃密的白毛,僅從額頭到後腦勺並延伸到肩胛骨之間的區域保持黑色,就像人類女性的披肩長發一樣

2021年底,在被動聲學監測和聲音指紋辨識技術的輔助下,中越兩國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了東黑冠長臂猿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最後一個東黑冠長臂猿族群的數量為11群共74只,其中有2群完全在中國境內活動,有6群完全在越南境內活動,其余3群跨境活動。目前,東黑冠長臂猿是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5版)中被定為極危級。

監測雄性取代,家域飽和

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以下簡稱「邦亮保護區」)是中國唯一的東黑冠長臂猿棲息地。自2007年12月開始,作者所在的廣西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就開始對東黑冠長臂猿展開了系統的監測工作。

2012年6月一個清閑的午後,我在學校宿舍突然接到負責邦亮保護區野外監測工作的小廖的電話,他說東黑冠長臂猿第一群(G1群)2011年底出生的兩只幼猿不見了。幼猿失蹤的事件很罕見,在我們開展長臂猿行為生態學研究的10年甚至更長時間裏都未曾遇到過。於是,我向範鵬飛老師匯報後隨即帶上裝置從昆明趕到了百色。

5月野外監測時,我們曾觀察到一只流浪的雄猿頻繁地與G1群發生沖突。雖然沒有目擊到兩只幼猿消失的過程,但我們推測是G1群發生了雄性取代與殺嬰行為。「取代」是指成年動物個體透過替代已組建家庭中處於繁殖地位的個體地位,從而獲得繁殖機會的現象。「殺嬰」行為存在於多種靈長類動物群體中,上位的雄性透過殺掉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嬰猿,讓雌性盡早發情並繁殖自己的後代。

一只4歲多的東黑冠長臂猿幼猿

此次上山後的第三天,我們不但聽到了G1群中發出的鳴叫,還明顯聽出現任主雄的叫聲跟之前的老雄明顯不同。我們還發現,除兩只幼猿消失外,這個群體中的一只亞成年雄猿也不見了,原本8個成員的家庭只剩下了5個。

7月的一個傍晚,營地附近傳來了東黑冠長臂猿沖突時發出的聲音。我們立刻穿上還在滴水的解放鞋,抓起雙筒望遠鏡就往外沖。等跑到G1群的家域,我們發現一只新來的雄猿正在與現任主雄激烈地追逐,旁邊還有兩只雌猿不時發出激動的鳴叫。沖突大約持續了半個小時,暮色中我沒有觀察到新來雄猿的去向。兩天後的清晨,我們聽到了東黑冠長臂猿的一次鳴叫,是兩只雌猿在配合新來的雄猿進行二重唱,可以確定G1群中的兩只雌猿已經接納了新來的雄猿,並建立了配對關系。

這是我們對東黑冠長臂猿進行監測以來,首次直接觀察到雄性取代現象。後來,我們還記錄到2次雄性取代和2次雌性取代。通常情況下,長大成年的東黑冠長臂猿要尋找尚未被其他家庭占據的森林作為家域,並建立新的家庭繁衍後代。但如果棲息地飽和了,沒有空余的森林作為家域,它們便只能透過取代的方式獲得繁殖機會。因此,結合我們頻繁觀察到的取代現象,可以推測出目前東黑冠長臂猿的族群數量已經接近或超出環境的容納量。

目前,全球僅存的東黑冠長臂猿族群生活在邦亮保護區這片孤島狀的森林裏。森林被村莊、農田和河流等包圍著,即便周邊的一些森林恢復到適合它們生活的狀態,它們也很難從現在棲息的森林中自然遷移過去。東黑冠長臂猿在2002年被重新發現20多年後,可能再一次陷入絕境。

東黑冠長臂猿母子,幼猿(紅圈處)出生不超過2周,要滿2歲之後才能完全獨立活動

登邦亮高山,發現新群

2017年5月的一天,天氣悶熱,我們天沒亮就開始爬山。不到20分鐘時間,汗水與天空落下的雨滴就浸透了身上的速幹衣,而且還有煩人的蚊蟲一路叮咬。抵達觀察點後,大家趕緊點上蚊香驅蚊,並脫下濕透的襯衫掛起來,為接下來的觀察做準備。清晨的薄霧籠罩著森林,還沒有被太陽烘烤得燥熱的空氣顯得異常清新。森林中混雜著各種鳥競相鳴唱的聲音:有畫眉悅耳清脆的哨音;有黑喉噪鶥頗具喜感的叫聲;也有不那麽婉轉動聽的叫聲,如棕腹杜鵑刺耳而單調的「啾~吤!啾~吤!啾~吤!」聲。

正當我們努力辨識各種鳥鳴時,突然從遠處飄來了猿的叫聲,聲音若有若無,還能聽出節奏。在聽清了節奏之後,我意識到這很可能是雄性東黑冠長臂猿的叫聲,便立刻從包裏拿出錄音機開始錄音。在監聽耳機裏,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很大,能聽到很強烈的風雜訊。在眾多嘈雜的噪音中,東黑冠長臂猿的聲音顯得那麽遙遠和縹緲。這是一次效果極差的錄音,但我仍然很興奮,因為我之前沒有在這片區域聽到過雄猿的聲音。更讓我驚奇的是,隨著監聽的持續,我發現叫聲中還有雌猿配合的二重唱。我摘掉耳機再三確認,確實是二重唱,而且雄猿不是來自我們之前記錄過那幾個家庭(成年雄性東黑冠長臂猿的鳴叫具穩定性和個體差異性,經驗豐富的監測人員可以根據雄猿獨唱的叫聲判斷出是哪個群體的雄性在鳴叫),有可能是新形成的群體。

之後的2個月時間裏,我們不僅監聽到這個群體發出的更清晰的叫聲,而且觀察到這個新形成的家庭是由一只成年雄猿和兩只成年雌猿組成的,還沒有後代出生。這是我們自2007年開始監測以來,發現的第2個新增家庭。截至2024年5月,我們在邦亮保護區發現的3~5個東黑冠長臂猿群體中,總共有31只嬰猿出生。其中,有4只嬰猿、2只幼猿和1只青年猿失蹤——由於嬰猿和幼猿需要母親的照顧才能存活,因此「失蹤」就意味著「死亡」;有10只順利長大的成年個體從出生群中遷出。

東黑冠長臂猿的繁殖速度非常慢,成年雌猿3~4年才繁殖一胎,而幼猿要長到8~9歲才成年。在東黑冠長臂猿被重新發現後,中越兩國都立即成立了保護區,嚴格保護這一極度瀕危的物種。經過近十多年來的多方努力,其族群數量在緩慢增長中。

研究人員營地附近山脊上的林窗,剛好作安裝光伏發電板的地方

保護珍稀猿猴,命運堪憂

歷史上,東黑冠長臂猿曾廣泛分布於紅河以東的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區。由於非法捕獵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它們的族群數量急劇下降,直至瀕臨滅絕。棲息地恢復是人類拯救東黑冠長臂猿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遷地保護可能是我們能夠幫助東黑冠長臂猿的最後方式。但遷地保護需要進行系統的評估、長期的監測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等,而相關的工作人員為了解決從捕獲、運輸到放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應激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有豐富的應對野生動物的經驗。

舉個例子,泰國普吉島的動物保護機構曾開展了白掌長臂猿的野化放歸計畫。這個計畫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到90年代末幾乎全部失敗。2002—2012年,計畫組又放歸了30只白掌長臂猿。之後,他們觀察到有3只猿消失,2只被當地人非法盜獵,8只因不適應野外生活被重新抓回籠養。放歸的白掌長臂猿中有5只雌猿共生了11只嬰猿,其中有4只夭折,死亡率接近40%。野生動物遷地保護的難度可見一斑。

從族群數量急劇下降、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到重現和再一次陷入絕境,東黑冠長臂猿的命運已然掌握在人類手中。它們未來的命運又將如何,也許只有人類才能給出最後的答案。

作者單位:廣西師範大學

本文為【大自然】雜誌2024年第4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