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秦嶺羚牛局部泛濫,威脅大熊貓,傷害人類,為什麽還要保護它們?

2024-01-21動物

文|屏風濁影深

編輯|屏風濁影深

秦嶺羚牛是一種形態獨特的偶蹄類動物, 它們的頭部近似山羊,雙角類似鹿角,後腿和蹄子則像牛,尾巴又與驢相似。 正因如此,秦嶺羚牛有著「四不像」的外觀,這種特殊的長相,成為它們最大的特征。

在野外,秦嶺羚牛喜群居,通常10-40只組成一群,在高山地區覓食生活。它們屬食草動物,喜歡在樹幹上磨蹭角部,這可以保證角質堅硬、鋒利。但這同時也損壞了樹皮,導致樹木瀕死,所以,秦嶺羚牛被視為一種「害群之馬」。

然而,如果深入觀察羚牛的生存狀態,也許此番評價未免過於武斷,事實上,秦嶺羚牛一直以來都處於瀕危狀態,它們的數量極少,面臨各種生存壓力。 過去,豹、虎等猛獸對羚牛形成威脅,近現代,人類活動頻繁,也對羚牛生存造成巨大沖擊。

為扭轉局面,中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年來,在保護工作效果凸顯下,羚牛數量有所回升。羚牛的生存本就困難,它們必須借助群居應對各類威脅,遷徙時,成年、幼崽會集體行動,以提高對敵的警覺性,也可更好地保護後代。

羚牛會選擇不同植被覆蓋的棲息地,這有助於維持山地生態平衡,樹木對其也提供食物及庇護所,兩者關系密不可分。 不難看出,羚牛並非「害群之馬」,而是秦嶺生態系中的重要一員,它們與當地環境存在著密切的依存與互利關系。

長期以來,秦嶺一帶的生態環境一直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各類生物共存共榮。草原上成群結隊的羚牛,與山林中的豹、虎等猛獸默契地共生著。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秦嶺羚牛數量的急劇增加,這一平衡被打破了。

導致羚牛數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是它們的天敵猛獸數量大幅減少,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秦嶺地區的豹、虎等捕食性動物數量減少了近一半。它們原本對羚牛具有很強的控制作用,但如今卻難以有效限制羚牛族群的擴張。

生活在秦嶺地區的羚牛,具有極為發達的身體素質,一頭成年雄性羚牛體重可達350公斤,而它們鋒利的牛角更是讓人生畏。 每當遇到危險時,羚牛就會利用這對兇器進行反擊。因此,它們的族群數量一旦失控,就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近年來,羚牛襲擊人類事件屢見不鮮,根據不完全統計,1 999至2008年間,發生了至少150起羚牛傷人事件,其中22人被角擊傷後不幸死亡。 這些事件主要發生在羚牛的活動範圍與人類村落重疊的地方。

離群的孤獨羚牛性情最為暴躁,它們時常會闖入村落,對遇到的村民發起攻擊,除直接危害人類生命安全外,大量羚牛對當地植被也造成了持續的破壞。羚牛有在樹幹上反復磨擦自己的犄角以保持鋒利的習性。

成群結隊的羚牛對一簇喬木進行磨角,會在短時間內剝去樹皮,使樹木失去重要的保護層。這使樹木更容易被病蟲侵蝕,最終枯死。在羚牛經常出沒的地方,很難看到還完好的喬木。此外,羚牛還會無意中損毀大熊貓的生存標記,影響它們的生息。

秦嶺山區也是許多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與羚牛的活動範圍有一定重合,大熊貓會在樹根或灌木叢留下特殊的氣味標記,用來尋找配偶。 但這些標記經常被路過的羚牛無意中破壞,氣味標記一旦消失,大熊貓就失去了求偶的線索,從而導致族群數量減少。

秦嶺羚牛數量的失控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方面負面影響,它們不僅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也對植被和其他野生動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打亂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態平衡。

秦嶺羚牛的保護之路任重而道遠,盡管有了明顯進步,但仍面臨諸多困難。棲息地面積縮小且破碎化嚴重。 隨著旅遊業規模擴大,道路修建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山地植被受損,羚牛棲息地持續縮小,也出現隔絕,它們的遷移通道被阻斷,不同地區族群間的交流也陷入困境。

人類活動頻繁帶來騷擾,除道路和設施外,大量遊客進入山區也增加了對羚牛的幹擾。聲音、氣味和直接接觸,都可能導致羚牛產生疑惑和焦慮,嚴重影響它們的生育和存活。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明顯。

氣溫升高和降雨模式改變,已對秦嶺山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果趨勢持續,羚牛的食物來源可能會減少,它們也會面臨新的生存壓力。 偷獵等非法活動仍時有發生,也威脅著羚牛族群。

為有效保護羚牛資源,應該派駐監管員加強對重點區域的巡邏力度,使用無人機和紅外線網路攝影機等裝置強化監測,制止偷獵行為。在羚牛主要棲息地周邊設定隔離帶,限制可能對羚牛造成幹擾的旅遊活動。

收集羚牛細胞、基因等生物樣品,建立離體保存的野外基因庫,為可能的人工繁育做準備。在羚牛棲息地開展植被恢復工作,補充食物來源 。定期清理垃圾及采礦尾礦,改善生存環境。向當地居民和遊客宣傳羚牛保護知識,提高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參與監測和科普活動。

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環保組織和公眾共同努力,逐步完善保護網路,最大限度降低各種生存壓力,確保這個獨特物種能夠在秦嶺繁衍生息。科研工作亟待加強。目前對秦嶺羚牛的生態習性、遷徙規律等認知還存在很大空白。

開展深入科學研究,不僅有助於找出保護的最佳途徑,也可以透過填補知識空白,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關註這一物種,形成全社會的保護合力。秦嶺羚牛是我們國家的自然財富和文化瑰寶,讓我們攜手守護這一獨特的高山象征,為子孫後代留住一個生生不息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