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福建山野驚現鋼鐵俠,穿山甲艱難求生,保護行動迫在眉睫

2024-08-22動物

導語:福建三明的山野中,村民老馬家中驚現一個「鐵人」,但細看之後發現這並不是鐵人,而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穿山甲,這種動物以螞蟻為食全身卻長滿了重甲鱗片,可謂是「活脫脫的鋼鐵俠」。

隨後不久,這個訊息就傳遍了當地,許多當地閑的無聊的人都來老馬家看看這位「鐵人」。

穿山甲的偽裝能力。

最後,老馬實在被這些人煩得不行,才模模糊糊的說了幾句,就把穿山甲放了回去。

因為穿山甲在中國被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此次可能是由於農田擴建,才將這些穿山甲的棲息地破壞了。

於是穿山甲就找到老馬家進行躲避,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老馬家的農田中會出現這麽多的螞蟻。

穿山甲全身覆蓋著堅硬的角質鱗片,而且這一層鱗片非常堅硬,足以對只有爪牙的肉食性動物造成一定阻擋作用。

尤其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穿山甲身上的甲狀物質更為堅硬,甚至能夠延展成像刀劍一樣鋒利的形態。

能夠在野外和猛禽猛獸等付上一戰的同時也能保證自己的完好無失真,所以這層聲音也賦予了穿山甲出色水平的偽裝能力。

但是這樣出色的外表防護能力並不能讓他們玫瑰到猛於虎的思想做出更為兇險的攻擊行為,反而由於他們行動較為笨拙,爬行速度比較慢,所以逃避天敵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們通常會將自己蜷縮起來,畢竟正如「要想好過抱大腿」這個理論一樣,一個龐大的目標更加容易被敵人釘選。

而且穿山甲也是一種夜行性動物,主要只有在晚上進行捕食活動才敢露出自己龐大的身影。

堅持板著晚上行動的習慣與其說是為了躲避敵人追蹤風險不如說是為了防止自己成為他人的點心。

畢竟在晚上,有著夜視優勢的捕食者數量往往要小於在白天出沒的捕食者數量。

所以晚上可以集體安全率更高一點:

所以當穿山甲遇上危險之後蜷縮成一團就和我們突然閉眼裝死是一個道理。

這種夜間活動習性還幫助他們適應生活在澳洲西南部地區的草原地帶。

因為這是一個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而且它們的主要食物是螞蟻和植物性食物需要與晝夜氣候變遷相伴隨的。

穿山甲的食物和生存環境。

穿山甲作為一種食肉性動物主要以螞蟻為食。

之所以會選擇尤為仇恨並且令我們討論它們時感到十分抵觸討厭的螞蟻作為自己主要的食物就是因為螞蟻不僅數量繁多而且主要棲息於地表面比較隱蔽。

什麽天敵都會不經意間踩到,讓敵人更難發現自己,還能夠以最少的能量消耗吃飽飯,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說,就是螞蟻數量普遍偏多,這意味著他們尋找誘餌會很輕松。

據說,在大約27000只螞蟻中間就可以找到一只,而這27000只螞蟻之間有著極強的聯系,並且會進行相互警戒,若是其中一只遇到危險會發出警報,那麽其他的同伴會立刻前來營救,形成群體規模效用,正如一個大組織中的一部份成員受到了攻擊,其他成員會立刻前來救援一樣。

這樣就算穿山甲遇到危險也難以逃脫,所以將它們抓成食物消耗大部份精力尋找誘餌也是為了自保。

穿山甲強壯的嗅覺能夠幫助他們精確判斷物體是否存在,更有利於他們尋找食物。

同時,他們還具備長得十分詭異的舌頭,這個舌頭雖然並不能吃東西,但是幫助他們盡快更容易找到食物,但是必須要透過唾液腺分泌出的粘液來增強黏合性,才能夠順利地將食物粘住。

這樣就能有效減少跑掉機率,是科學創新的一種體現,他們沒有工具,也能利用自身特性創造出一種新的工具,更加高效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正是這種情況反過來也促進了穿山甲個體和族群之間組織交融程度更深,更容易找到配偶,能夠有更穩定可靠繁衍後代提高自身族群存活率。

穿山甲數量下降原因及保護它們行動。

不過由於外形非常奇特,引起了許多獵人的捕獵欲望,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南部等地區,都因為資深價值雄高而成為獵手們追逐的重要目標。

所以許多國家將穿山甲列為了國家二十一級保護動物,但這卻刺激了獵手們更加大膽地進行捕獵,它們堅硬有力的爪子以及外層圓滑堅韌程度極高的鱗片都能幫助獵手們制作各種武器。

並且這些獵手往往並非個人作戰,他們通常會組成團體,這些團體不同於暴力團體,他們組成為商業團體,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存在合作關系,要分工進行各自專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捕獵。

這些團體有些來源於農村地區,他們逐漸意識到穿山甲帶來的利益遠高於它們自身,於是開始主動捕獵,再者就是一些城市中的黑惡團體,以暴力手段逼迫農民對穿山甲進行捕獵,因此中國在2007年就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然而可怕的是這僅僅只是一個構成原因,自此之後那些被吸引過來的獵手們便開始覬覦其他生物,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人想要透過獵捕動物獲取利益,因此中國從1977年開始對整個生態系進行了生態結構修復。

伴隨著土木工程活動,額這些修復行為粉碎了一些生存繁衍活動,使其生存活動變得更加艱難,一些植物受到破壞後無法釋放氧氣,導致空氣含氧量下降,各種動物也受到了影響。

因此全球範圍內對生態結構進行修復也顯得格外迫切,因此聯合國成立了人與生物圈計劃,為全球生態系營造了良好氛圍,有利於諸多地區生態結構產生了一定改變,從而順利完成保護工作,以幫助穿山甲恢復生存環境。

結語

因此目前對於保護行動來講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法律,第二個是公眾意識,第三個則是科研工作,透過完善法律來保障生態安全與穩定,透過公眾意識提高保護行動對當地效果影響力,得到各方支持,以減少破壞,實作良好迴圈,最終使其成為一種習慣,形成自我意願推動生態修復,提高生態穩定適應發展需求,實作重建良好結構與循序漸進發展,再者則是科研工作。

中國目前已經開始這項工作,將穿山甲引入實驗室進行研究探索,從而讓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活需求,唯有了解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