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自然萬物】生活在民勤戈壁沙漠中的動物

2024-05-16動物

荒漠沙蜥(趙偉供圖)

荒漠麻蜥(趙偉供圖)

蒙古兔(包新康供圖)

赤狐(趙偉供圖)

趙 偉

一提到沙漠,很多人的腦海中會呈現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靜謐畫面,但談到沙漠動物,許多人都會疑惑,畢竟「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甚至會生出「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情緒。但民勤綠洲得益於石羊河流域的滋養,在漫天黃沙之間隱藏著無數的生機。

清晨,漫步在沙漠邊緣,習習涼風夾雜著些許水汽吹來,讓人一時間產生了置身海灘的錯覺。此時,沙丘上除了朝陽灑下的金色光芒外,還有一群忙碌的黑色甲蟲——漠甲。它們正抓緊這短暫的時光進行狂歡——取食小果白刺的果實,以保證身體的能量和水分需求。有些甲蟲也不忘從寶貴的時間中擠出空暇來談情說愛,傳宗接代。如果你能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大小不一的甲蟲其實是不同的種類——有的背上是光滑的,有的有縱溝,有的有細碎的突起……隨著太陽緩緩升起,這場盛宴迅速謝幕,甲蟲們各奔東西,在各自選好的位置不停地掘洞。因為它們要趕在地表變得滾燙之前藏起來,這是它們抵禦沙漠酷暑的生存之道。當然,也有一些甲蟲會搶占他人的勝利果實,抑或直接利用蜥蜴或老鼠廢棄的洞穴,畢竟只有將洞挖得足夠深才能保證在沙漠中生存下去。片刻之後,沙丘上只留下一條條像拉鏈一樣細碎的腳印,連洞穴的入口也被甲蟲小心掩埋起來,一切都恢復到最初狀態。

隨著地表逐漸升溫,民勤沙漠另一種常見動物——荒漠沙蜥開始現身,但它並不急於出洞,而是僅僅將「半圓形」的腦袋探出洞穴,閉目享受這溫暖的陽光。這聽上去很是愜意,但卻危機四伏,因為作為外溫動物,沙蜥的生理和神經活性極大程度上依賴外界溫度。在經歷一夜的黑暗之後,較低的體溫讓沙蜥的反應速度下降,變得慵懶,此時能否安全及時地讓自己暖起來至關重要。隨著體溫的升高,沙蜥會逐漸將身體探出洞外,很多時候還會在洞口旁邊再曬一會,以便在遭遇危機時能夠快速逃回洞穴。等到體溫達到最佳狀態後,沙蜥才會遠離洞穴活動。

擁有領地的成年雄性沙蜥首先會登上附近的制高點,高昂著頭顱巡視自己的領地。當發現有成年雄性入侵者時,它們便開始輕微卷動、擺動尾巴,表明自己「領主」的身份。如果入侵者漠視領主的警告,領主會反復撐起身體做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也會加大尾部動作振幅和頻率,甚至會直接武力驅逐入侵者。當然,如果入侵的沙蜥是成年雌性個體,領主也會第一時間沖上去,伏低身體,前爪不斷拍地,同時配合尾部的大振幅擺動,顯示出一副諂媚的樣子。在巡視的同時,沙蜥也會進食,取食那些在地表及植物叢中活動的昆蟲。但沙蜥相對而言較少進入白刺叢中活動,因為那裏生活著兩種不太友好的鄰居——密點麻蜥和荒漠麻蜥。

麻蜥與沙蜥很容易區分,前者頭部呈三角形,身上的鱗片比較光滑,腿相對較短,而後者頭呈半圓形,身上的鱗片比較粗糙,腿相對較長。麻蜥的鱗片排列並不緊密,不同鱗片的基部連線的皮膚是水分散失的主要部位,而沙蜥的鱗片排列致密,不同鱗片間幾乎沒有間隙,保水能力較強。同時,麻蜥最佳的體溫相對較低,而沙蜥的最佳體溫相對較高。以上差異也導致了兩類蜥蜴在面對沙漠酷暑時采取的策略不同。麻蜥通常僅在白刺叢、檉柳或梭梭等植被蓋度較高、蔭涼較多的灌叢區域活動,偶爾會快速穿越不同灌叢間的沙地,幾乎不在沙地上停留太久,在氣溫最高的夏季還需要取食白刺果等富含水分的植物漿果來補充水分。相反,沙蜥則更多的在沙地上活動,偶爾會在灌叢的邊緣活動,極少會主動進入白刺叢內部,並且僅靠食物中的水分就可以度過酷暑。

在蜥蜴們鬧得正歡的時候,另一種行事低調的動物正默默地收集食物,它們是大沙鼠。大沙鼠是一種背部沙黃色,體型較大(體長約15厘米),耳朵很短,在晨昏活動的嚙齒類動物。它們性格比較膽怯,在任何活動之前都會挺直身體警戒瞭望。此時收緊前肢,僅用後肢著地,露出白色腹部的大沙鼠憨態可掬,再加上那四處張望的眼神,完全配得上「蠢萌」兩個字。但大家不要被大沙鼠的外表所欺騙,它是一種有名的害鼠,主要以梭梭樹的枝條為食,尤其是幼嫩的梭梭苗。在早上比較涼爽的時候,大沙鼠會爬到梭梭樹上,啃斷枝條,然後將其拖回洞裏儲存起來慢慢享用,它們最多的時候能儲存30公斤重的枝條。為此,大沙鼠建設了發達且復雜的地下城堡,不僅配備了臥室、儲藏間,甚至還規劃有廁所,在地下綿延數十米。為了安全且方便地收集梭梭枝條,大沙鼠的洞穴開口常在梭梭樹下,一旦幼嫩枝條被收集完後,它們便透過新的地下隧道去往另一棵梭梭樹。因此,當你行走在梭梭林裏時,常常會掉入大沙鼠的洞穴「陷阱」裏。

當你行走在沙丘之間並努力避免各種陷阱時,總會有一團棕灰色的影子從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猛然竄出,在你還怔在原地的時候就消失在了沙丘的背後。它們是一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極為機警和敏捷的動物——蒙古兔。蒙古兔的眼睛很大,並且分布在頭部的兩側,可以同時獲得前、後、兩側和上方接近360度的球形視野範圍。然而這種近乎神一般的技能也有弱點。超大視力範圍導致蒙古兔雙眼看到的影像只有很少重疊的地方,使其立體視覺較差,不能看清目標的距離,從而在快速奔跑時常因來不及看清前面的物體而撞到樹上、墻上。幸好沙漠上缺少大樹,不然我們真就有機會「守株待兔」。此外,標誌性的長耳朵也是蒙古兔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份,它不僅可以豎起來,還能像天線一樣朝著不同方向隨意地靈活轉動。然而,在沙漠地區,長長的耳朵還有另外一重功效,就是調節體溫。蒙古兔的耳朵布滿毛細血管,當它體內的熱量過大時便豎立耳朵以散熱,否則就會緊貼在脊背上保溫。這種哺乳動物身體上的突出部位在炎熱地區增大用以散熱的現象在許多近緣種中普遍存在,學術上稱為阿倫規律。比如相對於北極地區的北極狐,生活在沙漠環境下的沙狐擁有更尖長的嘴,更大的耳朵和更修長的四肢以便散熱。

雖然沙狐在甘肅也有分布,但民勤沙漠上更為常見的是赤狐。赤狐的行蹤較為隱秘,鮮少能夠與人類相遇,我們更多的時候只能在沙地上發現它留下的標誌性足跡。作為民勤沙漠裏的頂級捕食者之一,赤狐與紅隼、縱紋腹小鸮、虎鼬等一同默默守護著這片沙漠的平衡。夏天的午後,沙漠地表溫度可以達到50攝氏度以上,極端的高溫導致午後幾個小時內幾乎沒有動物在地表活動。直到夕陽西下,沙漠上又重新變得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