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貼秋膘、享受「花式供暖」、每天都有溫泉泡,面對寒潮它們十分「淡定」

2023-12-19動物

12月18日,上海在短暫的小雨夾雪後迎來連綿陰雨,高濕度下,體感非常陰冷。

寒潮來襲,人凍得瑟瑟發抖,公園裏來自熱帶、副熱帶等地區的動植物卻十分「淡定」,因為「鏟屎官」和園丁早已打點好了一切。

早貼秋膘

在野外越冬不能「臨陣磨槍」,否則有性命之虞,這是深深印刻在許多動物基因裏的道理,轉化為實際行動就是給自己「貼秋膘」。

對於圈養或半散養在動物園裏的動物來說,「貼秋膘」這一生死攸關的重任扛到了「鏟屎官」的肩上。

近期,不少市民遊客在朋友圈曬出上海動物園鄉土區的「煤氣罐」們——好吃好喝胖到比平時重一半還要多的貉。

上海動物園飼養員介紹,貉是犬科動物中唯一一種在冬季休眠的動物,分布於北部的族群在冬季時常非持續性睡眠,即大多時候在洞中睡眠不出,有些時候比如融雪天氣,才出來活動。為順利切換到越冬模式,貉會在秋季加大食量,皮毛也變得厚實油亮,個個顯得「珠圓玉潤」。

貉比其他多數犬科動物更依賴植物,因此,上海動物園的飼料中心在秋季就已開始采辦富含澱粉、油脂的植物性食物,比如馬鈴薯、堅果等,也會定期提供雞蛋、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葷腥。

胖貉走起路來肉都在抖。

隔壁鄰居狗獾也「腫」了。

同樣雜食性的猿猴也日漸「豐滿」起來。它們的食譜裏有煮熟的馬鈴薯和山芋這種澱粉類飼料,以及熟黃豆和麵包蟲等各種蛋白質來源,除了正餐,還不時有核桃、瓜子、花生、酸奶等零食吃。

食譜相對單一的食草動物則靠熱量高、營養高的豆粕、紅棗、生姜等貼膘,具體不同種類的食草動物還有專屬的「小竈菜」,比如,亞洲象可以吃到甜甜的南瓜、甘蔗;長頸鹿、犀牛、大羚羊等非洲食草類動物有大量營養豐富的苜蓿草和特定種類的幹樹葉,還在顆粒飼料裏增加了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純肉主義」的非洲獅、獵豹等食肉動物,食譜幾乎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供應量,高熱量的新鮮羊肉供應量最大時達到夏季的兩倍。

吃肉肉。

飼養員表示,給動物準備越冬食材,除了品種、食量要仔細推敲,溫度也要精準把控,並不比食物容易腐敗的夏天輕松。

遇到低溫,許多原本在10℃至20℃的環境下過夜就可以自然解凍的肉類飼料不得不借助油汀等加熱裝置加速解凍,因此要時刻觀察並調整溫度,避免解凍過度、變質等問題發生。用量較大的饅頭,因低溫影響面團發酵,必須轉移至空調房內進行,讓入口前的饅頭不凍成「磚頭」,還要在出鍋後馬上放入泡沫箱內保溫。

熱饅頭。

花式供暖

「花式供暖」也是動物園的過冬標配。

動物園裏,來自熱帶、副熱帶地區的一些兩棲爬行類動物都十分怕冷,25℃以上才是它們的適宜溫度,在嚴寒的環境下,沒有體內調溫系統的它們需要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保持自身體溫。

今年剛進入11月,上海動物園兩棲爬行類動物展區就開始用鍋爐加溫,還用上了加熱燈,一方面防範展區太大、鍋爐加溫無法「雨露均沾」的狀況,另一方面還可以「雙管齊下」——在鍋爐加溫的基礎上給需要更高溫度的動物加溫。

象龜孵「太陽」。

對於溫暖的環境,靈長類動物和耳廓狐的要求沒那麽苛刻,這時,更適合在小範圍內控制溫度的空調和地暖就派上了用場。

在上海野生動物園,怕冷的黑猩猩、紅毛猩猩、長臂猿及山魈早早躲進了20℃的「空調房」,宛如春天的室內環境讓它們充滿活力,在棲架、秋千上蹦來跳去。

在上海動物園,來自非洲的耳廓狐腳踩地暖,在15℃的適宜環境裏打鬧嬉戲,困了就一起窩在木板床下面睡覺。

飼養員測量地暖溫度。

地暖一開,狐就「廢」了。

近年來,一些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供暖裝置在動物園內被廣泛套用,比如內建取暖燈並鋪上厚厚一層幹草的樹屋,尤其受到松鼠猴、環尾狐猴的青睞。而安裝了取暖燈,周圍拉起一圈擋風簾的茅草屋則是犀鳥的最愛。

兼顧保溫和觀賞效果的茅草屋。

和上述動物相比,河馬享受到的待遇更是讓人艷羨。透過鍋爐加熱,上海動物園的河馬整個冬季都能泡上18℃至22℃的「溫泉」。上海野生動物園河馬的露天泳池更是在池底溝槽中埋了近900公尺的地暖管,可將水溫控制在17℃左右。

之所以能夠享受如此豪華的禮遇,是因為河馬難以適應上海冬季的陰冷氣候,會變得嬌弱無比。

我可太舒服了!

相比之下,金絲猴、大熊貓、小熊貓、東北虎等動物卻是「越冷越精神」。寒風中,認真「貼秋膘」的它們反而格外活潑好動,讓飼養員省心了許多,只需有針對性地對它們的家做一下豐容。

在野外,小熊貓主要生活於海拔2000公尺至3000公尺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上海動物園在新展區裏備足竹葉、柳葉,引導小熊貓叼回窩裏,鋪成防潮抗凍的「席夢思」。

西北棕熊和黑熊則時常發現家門口有不少樹葉、草料,入冬後慵懶的它們簡單用手扒幾下,這些保暖墊料就填充進了山洞。

袋鼠冬天趴窩。

不怕挑剔

天寒地凍,植物也一樣難受。冬季伺候好「嬌貴」的蘭花,是令許多園藝老手都感覺頭疼的問題。

在辰山植物園,記者註意到,蘭花不僅有專屬暖房暖棚,設施頂部還設有智慧噴霧,輔以暫停供暖或開窗通風透氣,可以模擬出各種溫濕度環境,應對蘭花的各種挑剔。

辰山植物園園藝景觀部工程師劉劍告訴記者,以喜好的溫度來區分,蘭科植物有「喜熱派」和「喜冷涼派」兩個極端,前者的代表有流蘇龍須蘭、鴿子蘭、萬代蘭等,後者的代表有美洲兜蘭、小龍蘭等,兩派蘭科植物無法住在同一屋檐下,必須分開伺候。

「喜熱派」所在的溫室不得低於18℃,白天靠加熱管和散熱片將溫度保持在20℃至25℃,還要利用噴霧減輕加溫導致的空氣幹燥,將濕度保持在60%至80%,萬代蘭等怕「渴」的附生蘭即使在冬季一天也要澆二到四次水。

蘭花沐浴陽光和噴霧。

晚上怕「喜熱派」著涼,所在溫室還增加了一層內層保溫膜。個別極寒的夜晚,還可以在外側蓋上薄膜加草簾組成的「被子」,有效減緩熱量散失。

「喜冷涼派」對園丁就「友好」許多,大多種類最低10℃也可安然越冬,因此每日短暫加溫保濕即可,溫室室溫保持在10℃至20℃,空氣濕度保持在70%至90%,盆器中的介質一周只要用水澆透一次。

劉劍介紹,辰山植物園生產溫室是一座十分理想的植物「越冬旅館」,有6個連棟溫室,共有36個園丁精心調控過環境的「單間」,蘭科、鳳梨科、多肉、蕨類植物、天南星科、苦苣苔科、彭梭娜花科、爵床科、姜科、球蘭屬、食蟲植物、秋海棠科等園方收集保育的專類植物可對號入座。

專間裏雖說是「大通鋪」,但同住的都是「看彼此順眼」的植物,喜好類似的環境。

在古猗園的荷花睡蓮基地內,一群熱帶睡蓮成了重點監護物件,因為它們原產地處於熱帶、副熱帶地區,不能在上海的室外自然越冬,只能依靠人工幹預才可能存活。

園方為它們造了一個「桑拿房」——鋼架溫棚,上面覆蓋塑膠薄膜,可以防風防雨。在「桑拿房」內,又分隔出幾十個隔間,每個隔間內放有池水,還插上了加熱棒直接給水加溫。

在園方精細的管理下,即使室外溫度達到-3℃,「桑拿房」內的溫度仍能保持在10℃左右。泡著「溫泉」的熱帶睡蓮可以無憂過冬,有些甚至「舒服」過頭了,還會在冬日裏反季節開花。

睡蓮的「桑拿房」和「溫泉池」。

不是所有植物都需要「泡溫泉」「蒸桑拿」,古猗園種在室外的19株古樹及古樹後續資源還是透過稻草衣蓋樹幹與樹根交接處的傳統方式越冬。

古猗園高級工程師孫明巡表示,和動物一樣,植物越冬也不能靠「臨門一腳」,關鍵要在秋季就打好底子,「深秋時節,樹木逐漸進入休眠期,此時翻土施肥,對根系的影響最小,吃飽喝足後,它們對寒冷氣候的抵抗力就會增強。」

深秋時,古猗園對龍柏施肥復壯。

題圖來源:上海動物園

文中圖片:受訪者提供 題圖說明:環境太安逸,熊熊趴著玩具都能睡著。

來源:作者: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