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環保科普|秋冬隨處可見的小鳥並不都是「本地人」

2023-12-09動物

近日,天氣漸涼,冬天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鳥類南遷開始進入高峰期,為順利度過冬天,原本在北方繁殖的候鳥,不管是林鳥還是水鳥,借著北風,都啟程飛往遙遠而溫暖的南方越冬。他們遷徙的必經之地,位於河北中南部的衡水湖,更是出現了「鳥浪」奇觀。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在全球9條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中,衡水湖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和密集交匯區。目前衡水湖已觀測到鳥類332種,其中,丹頂鶴、白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0種,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63種。

除了 大雁這樣典型的遷徙水鳥,大家還知道其他的遷徙鳥類嗎?接下來,為大家選取公園或郊野就可以看到(但平時未必留意)的幾類小鳥,來講述它們的旅行故事。

「小佐羅鳥」紅尾伯勞

大家應該見過棕背伯勞吧,這是一種在國內分布很廣的伯勞,為不遷徙的留鳥。

棕背伯勞體型較大,體長25厘米左右,背部棕色,尾巴很長。當然, 它長相最「酷」的地方,在於常年蒙著一副濃黑的眼罩,很有蒙面大俠之風,因此有「佐羅鳥」的美稱

有一種會遷徙的伯勞,與常見的棕背伯勞長得有點像 ,特別是在遠看的時候—那就是 紅尾伯勞。

每年9月,南遷的紅尾伯勞會大量經過華東,在海邊開闊草地或小樹叢中最容易見到它們,在城市公園中也不難見到。

紅尾伯勞的體型比常見留鳥棕背伯勞明顯要小(體長約20厘米),背部為褐色,但也具有明顯的黑色眼罩,因此不妨稱它為「小佐羅鳥」。

紅尾伯勞跟它的大哥棕背伯勞一樣,也喜歡站在顯眼處,如挑空的樹枝、竹竿的頂部等位置,一副睥睨下方、唯我獨尊的樣子。一旦發現地面上的昆蟲、蛙類等獵物,則迅速俯沖而下,撲擊之。

不過要留意哦,紅尾伯勞有多個亞種,它們長得都不一樣,常見的有兩個亞種:一種頭頂灰白,顏色明顯比背部淺;另一種頭頂顏色跟背部一樣,均為褐色。

「飛鳴行搖」鹡鸰來

鹡鸰 ,古代作「脊令」(發音亦同),這樣生僻的鳥名似乎有點讓人望而生畏。其實,這是一類蠻常見的小鳥,尤其是白鹡鸰,更是全國廣布,幾乎隨處可見。

跟伯勞一樣,鹡鸰在【詩經】中也被提到過,如【小雅·常棣】中的詩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白鹡鸰喜歡邊飛邊鳴,其叫聲很像「急令,急令」,即「急了,急了」,故詩中以「脊令在原」起興,引出「兄弟急難」。

華東常見的鹡鸰有4種,除白鹡鸰為留鳥外,其余的鹡鸰均為候鳥 :黃鹡鸰為遷徙過境之旅鳥,灰鹡鸰為冬候鳥,山鹡鸰為夏候鳥。

它們的鳴聲雖有差異,但都喜歡邊飛邊鳴,同時喜歡走路時搖尾巴,所以古人稱鹡鸰這類鳥兒喜歡「飛鳴行搖」。大家在觀鳥時可以留意這個特性。

每年9月下旬到10月,在浙江寧波都可以見到大量遷徙路過的黃鹡鸰。

黃鹡鸰也有好多亞種,頭部顏色深淺、身體黃色多少、眉紋顏色如何,在不同亞種間均為不同。

「捕蠅鳥」的旅行

鹟,英文名flycatcher,即捕蠅鳥。 在華東地區可見的鹟科鳥類有不少, 常見的有灰紋鹟、北灰鹟、烏鹟等。

它們有個習性,就是喜歡站在突出的樹枝上,猛然飛出捕食路過的飛蟲,然後迅速返回原枝。

根據這個特點,只要留意觀察,我們不難在樹林邊緣的開闊處發現它們的蹤跡。

鹟擁有烏溜溜的大眼睛,嘴雖小但基部寬大,嘴邊還有剛硬的髭須,這些都有利於捕捉小飛蟲。上述3種鹟長得頗為相似,都是灰灰的,不過灰紋鹟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好認的,因為它的胸腹部有明顯的深色斑紋。

同樣喜歡捕捉小蟲的還有柳鶯。 柳鶯都是小不點,多數種類比麻雀還小不少,羽色多為綠、黃、褐、灰等顏色,嘴都是又細又尖,外觀極為相似,難以辨認。它們喜歡在樹上迅速穿飛,捕捉蟲子,有時還會在花朵邊、枝頭旁快速地扇動翅膀,把小蟲驅趕出來,再飛撲過去啄食。

冕柳鶯是初秋路過華東一帶的常見柳鶯。 相對而言,它在柳鶯中還算是比較好認的:背部為橄欖綠色,頭頂有一條淺黃的頂紋,明顯的白色眉紋一直延伸到頸部,臀部的羽色為檸檬黃。

上面介紹了幾類常見的遷徙小鳥,大家註意到沒有,其實每一個科的鳥兒都有自己的特點。大家如果喜歡觀鳥,只要細心觀察、總結不同鳥兒的特點,你找鳥、認鳥的水平就會快速提高。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