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39只黑頸鶴「路過」成都:為最大規模遷徙記錄

2024-03-25動物

聞聲識鳥,是眾多觀鳥愛好者在日復一日尋找鳥兒身影中練就的本領,能對鳥類情況進行基礎判定。

就在這周,成都觀鳥會會員余歡,帶著一批觀鳥誌願者在崇州市文井江鎮大坪村進行戶外培訓時,一群背白頸黑的鳥兒繞山盤旋,由遠及近。鳥兒在飛翔時移動較快,難以精準捕捉其外形特征。

但余歡當即從它們發出的聲音判斷出:這是鶴鳴。

「一共39只遷徙路過的黑頸鶴。」余歡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成都地區有影像資料的最大規模黑頸鶴遷徙記錄。

為猛禽保護提供依據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和繁殖在高原的鶴類,全球數量僅1.7萬只左右。每年冬天,它們通常會去往雲南大包山或貴州草海過冬。

3月中至4月初,沿著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黑頸鶴北歸飛回「老家」四川若爾蓋濕地開始繁殖。

關於成都是不是它們飛行之旅的「中轉站」,不少鳥友各執一詞——或認為是偶有掉隊的鳥兒路過,或認為只是缺乏有效監測。

因為在此之前,成都關於黑頸鶴的記錄很零星。

最早的記錄見於2020年起成都觀鳥會進行的鳥類監測數據。當年成都共新增3個鳥種記錄,黑頸鶴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來幾年,多名觀鳥誌願者分別在大邑縣日月坪、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興隆湖等地捕捉到這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身影。但數量都是「一只手就數得過來」。

「這次記錄,證明岷江流域-成都平原也是黑頸鶴遷徙區域之一。」在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看來,該記錄為研究黑頸鶴的遷飛區提供了重要資料,對於研究黑頸鶴分布和活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更重要的是,這對位於遷飛區域的城市如何有效保護黑頸鶴,提供了實踐依據。「在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就需要更多考慮是否會對鳥類遷徙產生影響。」沈尤說。

均衡「生態」「經濟」兩本賬

此次對黑頸鶴族群遷徙的記錄,並非偶然,而是隨著遷徙猛禽保護力度加強的必然。

就在3月16日,龍門山遷徙猛禽保護計畫在崇州市文井江鎮大坪村啟動,這也是余歡要帶誌願者在此開展實踐的原因之一。

但猛禽保護並不只是爬山尋鳥,而是在於均衡「生態」與「經濟」的天平。透過誌願者培育、植樹造林、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式夯實生態本底;透過加速打造文旅計畫、開展保護宣傳工作等方式讓鄉村擁有新的經濟增長點,讓盜獵活動減少至消失。

「我們主要負責誌願者招募與培訓。」余歡介紹,龍門山遷徙猛禽監測誌願者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單日形式參與的市民誌願者,二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或技能的誌願者,可以參與到觀鳥駐點等監測活動,為成都鳥類名錄、越冬鳥名單等資訊統計提供素材。

為激勵市民廣泛參與,成都觀鳥會還客製推出了一批「觀鳥周邊」。余歡向記者展示起身上穿著的印有猛禽圖案的短袖。「品質很好的,大家只要參與5次誌願活動,就能領取一件這樣的T恤。」

這次黑頸鶴數量的「破紀錄」,讓余歡對猛禽監測前景很有信心。「能偶遇這麽多黑頸鶴,說明成都這邊的地形、氣候、植被等生境滿足其遷徙條件。」余歡說,還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誌願者加入,擴大了觀測範圍。

公園城市提供多種生境

鳥在天上飛,人在地上追。

對於像沈尤和余歡這樣的鳥類專家和許多觀鳥愛好者來說,成都是「觀鳥勝地」。

成都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海拔垂直高差近5000公尺。轄區內植被型別垂直地帶性分化非常明顯,加之成都境內河網稠密,多樣化的生境成為不同種屬鳥類生存的家園。

公園城市的建設,讓公眾擁有了更多休憩的公園和綠地,也讓鳥類有了棲息的家園。沈尤介紹,呈南北走向的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是許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飛躍四川盆地的必經之路,這使得成都在春秋天成為觀賞遷徙鳥類的好去處。

隨著天氣回暖,不少鳥兒選擇在成都「定居」。「現在我們會每年整理成都的繁殖鳥,望江樓公園、青龍湖濕地、浣花溪公園和龍泉山等都是觀鳥的好去處。」沈尤介紹,冬季也將統計越冬鳥類數量,為細化保護鳥類工作提供依據。

「當然,這些數據的統計離不開廣大的‘鳥友’。」沈尤介紹,就在今年即將釋出的【成都鳥類名錄4.0】中,不少新增的鳥類數據就是由觀鳥愛好者提供。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觀鳥」,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鳥類保護。

春末夏至,遷徙季即將結束。五湖四海的鳥兒,秋天再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李菲菲 供圖 余歡 責任編輯 常莉娟 編輯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