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小雄獅成為獅群的王,會發生近親繁殖的現象嗎

2024-06-03動物

在自然界,繁殖是每個物種生存和延續的關鍵。然而,不同於人類對近親繁殖的嚴格禁忌和法律約束,動物在這一方面的行為則顯得更加引人深思: 它們是否只保留獸性,交配時六親不認?

尤其是對於一些群居動物來說——例如, 一只年輕的雄獅成為獅群的新首領 時,它是否會與親屬,甚至是 自己的雌性後代交配呢?

野獸也會規避近親繁殖

獅群是自然界中最具社會性的捕食者之一,它們獨特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在動物王國中堪稱典範。獅群通常由幾只雄獅、一群雌獅及其後代組成。

而獅王的地位往往是透過激烈的競爭獲得的,當一個年輕的雄獅成功擊敗現任獅王,成為新首領時,它需要承擔保護獅群、捍衛領地並享受著群體中的交配權。然而, 新首領是否會與自己的雌性親屬 進行交配呢?

先說結論,在特定條件下,如獅群數量減少或棲息地受限時, 獅群中可能會出現近親繁殖的情況 。但通常情況下,一個群體內近親繁殖的可能性非常小。

這是因為 獅群中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它們規避了近親繁殖 ,從而減少了因近親繁殖導致的遺傳問題,使自己的族群生存得更加長久。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基因的「驅動性」。

那麽,獅群到底是如何在基因的驅動下,避免近親繁殖的呢?

首先,獅子雖然是猛獸,但可不是毫無理智的怪獸。獅子有智慧,也有極為靈敏的嗅覺,它們 透過氣味來辨別親屬 ,並避免與之交配。

資訊的傳遞對群居動物來說十分重要,正如 獅子可以透過尿液、糞便和身體氣味等化學訊號來互相交流 。研究表明,獅子可以透過這些氣味辨識出家族成員,從而避免近親繁殖。

這種機制在其他許多動物中也存在,例如大部份昆蟲,如蟋蟀和螞蟻,它們能夠在繁殖季節 透過特定的化學訊號選擇遠親 作為交配物件 ,增加了後代的基因多樣性。

一則是外遷 行為 。在獅群中, 年輕的雄獅在性成熟(通常是2到3歲)後通常會被驅逐出母群 ,開始一段獨立的遊蕩生活並尋找新的領地和配偶,這種行為被稱為「外遷」。

透過外遷, 雄獅離開了自己的出生地,避免了與近親交配的可能性 。這不僅增加了基因流動,也促進了族群的基因多樣性。

類似的外遷行為也見於許多其他動物,在北美洲的田鼠和白足鼠中,幼鼠在成年前會像雄獅幼崽一樣離開出生地, 尋找新的棲息地和配偶 。這種行為確保了 基因流動 ,減少了近親繁殖的機率。

在新的雄獅成為獅群領袖後, 通常會殺死或驅逐前任雄獅的幼崽 ,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雄性幼崽長大後對自己造成威脅,另一方面也能減少它們與近親交配的可能性,確保自己作為新首領的基因得以傳遞。

不過, 這種雄獅的主導地位並不長久 ,通常在 2到3年內 會被更年輕、更強壯的其他雄獅取代。而這時,自 己的雌性後代尚未進入發情期 ,因此,這種頻繁的更替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近親繁殖的機率。

當雌獅在缺乏合適的配偶時,還會推遲性成熟期 ,等待新的雄獅加入群體。這種行為在某些鹿類和羚羊中也很常見,確保了基因多樣性的維持。

此外, 獅群的領地範圍通常很大 ,能夠涵蓋數十到數百平方公裏。這個廣闊的生活空間為不同獅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提供了機會,進一步降低了近親繁殖的可能性。

透過上述種種精彩又極具智慧的自然機制,獅群在維持族群健康和基因多樣性方面表現相當出色,即使當了獅王也不會獸性大發。

盡管近親繁殖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獅群中發生的機率非常低 。這些機制不僅是獅群生存策略的體現,也是自然界中動物避免近親繁殖的一種範例。

近親繁殖會帶來什麽遺傳問題?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 近親繁殖會顯著增加某些遺傳病的發病率

這是因為親屬之間共享相似的基因,當兩個攜帶同一隱性有害基因的人結合時,他們的後代患病的機率大大增加—— 這種遺傳機制在動物界同樣適用 。

1971年,科學家在非洲的安伯塞利盆地對狒狒進行了長期研究,人們發現 雄性狒狒對自己的後代表現出極強的保護欲。

這種保護欲甚至延續到後代成年,雄性狒狒不允許其他狒狒接近其子女,最終導致了其 與後代近親繁殖 。這個後果就是這些近親繁殖的 後代體質虛弱,壽命比遠親繁殖的狒狒縮短了8年 (正常壽命約20年),患病比例接近40% 。

與此同時,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一項研究綜合了 88種 動物的近親繁殖情況 。研究表明,活動範圍小、族群數量少或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動物更容易發生近親繁殖。

這些動物由於缺乏足夠的交配選擇,不得不在近親之間繁殖,導致遺傳多樣性減少和族群健康狀況惡化。

瀕危動物中,近親繁殖的現象尤其普遍。例如, 野生大熊貓和華南虎 等獨居動物,因數量稀少和棲息地縮小,可供選擇的配偶逐漸減少, 被迫進行近親繁殖

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它們的族群衰退。大熊貓的近親繁殖問題不僅體現在健康問題上,還體現在 生育率和幼崽存活率下降 上。

在這項綜合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 狗是這些動物中近親繁殖機率最高的物種 。由於人類對狗的品種進行選擇性繁殖,許多品種的基因庫因此變得非常狹窄。

例如,產自英國的 查理士王小獵犬 ,它優雅、忠誠,深受英王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的喜愛而得名,卻長期飽受基因病的折磨。

由於200多年前的育犬俱樂部為了繁育出純種而頻繁進行近親繁殖, 查理士王小獵犬中30% 的個體患有脊髓空洞癥 。這種病有多痛苦呢?

發病時狗狗的 大腦神經系統會被頭部骨骼擠壓,引發劇烈疼痛 , 行動失調,嚴重時甚至只能透過成功率極低的開顱手術緩解。

比起小獵犬,更為典型的例子是鬥牛犬。 200多年前的法國, 法國人為了培育出理想的犬類,將 英國鬥牛犬與巴哥犬進行交配 ,然後讓後代近親繁殖,最終培育出了 法國鬥牛犬 。然而,這種近親繁殖帶來了嚴重的遺傳疾病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是 脊椎發育畸形 。如果腰椎脊髓的前半段出現問題,會導致 膀胱排尿障礙 。法鬥犬如果48小時無法排尿,就 可能因尿毒癥而死亡 。此外,法鬥犬的盆骨狹小,產道緊窄, 幾乎無法自然分娩 ,通常需要在人類的協助下進行剖腹產。

法鬥犬的短鼻扁臉也帶來了 呼吸道問題 。它們天生身體缺陷,稍微運動一下就會氣喘籲籲,睡覺時經常打呼嚕,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由於鼻子太短,它們的散熱能力差,無法進行劇烈運動,容易中暑。這些都是近親繁殖的惡果,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生活品質和壽命。

總之,無數的例子充分說明了近親繁殖所帶來的嚴重遺傳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大大降低了動物本身的生活品質,還使它們面臨健康和早逝的危險。甚至,對整個種族的延續都會造成危害!

近親繁殖是遺傳噩夢

歐洲歷史 上, 哈布斯堡家族因其近親繁殖而著名 。為了保持血統的純凈和政治利益,這個瘋狂的家族內部會頻繁進行近親婚配。毫不意外的, 他們都患上了嚴重的遺傳問題。

最著名的例子是 「哈布斯堡唇」 ,這是一種由家族成員共同遺傳的下頜畸形(地包天)。此外,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還患有多種遺傳性疾病,如 血友病和精神疾病

這些遺傳問題不僅影響了個體的健康和生活品質,也 導致了家族的逐漸衰落 。哈布斯堡家族的例子清楚地展示了近親繁殖對人類族群的負面影響,也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警示—— 近親繁殖對任何種族的延續 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動物也不例外

比如非洲獵豹具有美麗的外表和敏捷的身姿,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基因多樣性極度匱乏!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過度捕獵, 獵豹族群數量急劇減少,導致高度近親繁殖

結果,獵豹面臨嚴重的遺傳瓶頸,導致 免疫系統缺陷、繁殖力下降和幼崽成活率低下 。這些問題不僅威脅到個體的生存,還使整個族群更加脆弱,對環境變化和疾病的抵抗力減弱。

北象海豹在19世紀末由於過度獵殺幾乎滅絕,剩下的個體數量極為有限。盡管其數量在保護措施下有所恢復,但近親繁殖的問題仍然存在。

由於遺傳多樣性低, 北象海豹具有骨骼畸形、免疫系統問題和繁殖困難 等問題。這些遺傳問題不僅影響個體的健康,也限制了族群的進一步恢復和擴充套件。

動物近親繁殖的負面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個體健康問題,還對整個族群的延續產生深遠影響。 近親繁殖會導致基因庫的縮小,迫使族群對環境變化和疾病的抵抗力減弱

也就是說,缺乏遺傳多樣性的族群在面對新的威脅(如氣候變遷、棲息地破壞和食物資源減少)時,更容易遭受淪陷性打擊!

近親繁殖還常常導致生殖問題,如繁殖成功率降低、幼崽成活率低下等。這些問題 直接影響族群的擴充套件和維持 。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有害隱性基因純合的機率,導致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增加了族群的整體病患負擔。

近親繁殖帶來的遺傳問題,不僅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在動物界同樣如此 。好在,聰明的動物們能夠依靠自然本能和獨特的行為模式來規避風險。

而作為人類的我們,在保護瀕危物種和管理寵物繁殖時,則更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到底需要「美麗的寵物」還是「長久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