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誰才是真正的船舶龍頭:中國船舶VS中國重工

2024-05-05股票

作為船周期的兩個帶頭大哥,一個南船、一個北船,近年來在股價走勢上大抵趨同,但在漲幅上,重工明顯落後於船舶,呈現跌的多、漲得少的態勢。目前重工/船舶 市值比 67%。

為什麽船舶走勢要好於重工?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價是否被低估呢?

一、針對第一個問題的幾個歸因:

1)交易面因素: a)船舶屬於上證50指數,被動資金買入,不過調入指數發生在去年年底,解釋不了前兩年的差異;b)重工去年被證監會發函調查,打斷了股價的上升趨勢;c)市場關註度:重工的名字很難聯想到是造船行業,不利於傳播學的擴散;d)趨勢交易:船舶股價走勢較好,吸引了趨勢交易面的資金,強者恒強

2)基本面因素: a)船舶民船占比更高,業務更純,船周期裏彈性更大;b)船舶經營效率更高,民船完工量和收入高於重工。

交易面因素能影響一時,長期起決定性影響的應該還是基本面。 以下對南北船的基本面進行分析:

i)營收和經營性現金流對比:

營業收入上,中國重工/中國船舶 在2021/2022/2023/2024Q1年的比值分別為66%/74%/62g%。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上,二者比值分別為 70%/69%/64%/64%。現金收入整體略大於營業收入,感覺兩家公司在收入確認上都偏向於收付實作制。

可以看到, 在營業收入和銷售商品現金收入上,重工比船舶將近70%,這一數值與當前市值比67%差不多

ii)業務結構對比:

重工 主營板塊分為(2023年數據): 海洋運輸裝備 30% (141億) + 防務和海洋開發 20% +船艦配套及機電裝備19% + 深海裝備和修船 18%+ 其他

和2021年相比,海洋運輸裝備收入 -18億(21年 運輸裝備收入160億元),毛利率改善 2%;防務和海洋開發收入 +20%,毛利率下滑2%(看23年年報,成本項裏外協外包成本上漲明顯,我估計是海洋開發板塊 勞工支出成本提升導致,軍工部份毛利率預計穩定);船艦配套和機電裝備收入 +10億

因為我們關註的是船周期,所以主要看民船業務,對應主營裏的海洋運輸裝備業務。軍工和海工船之類的海洋開發業務在未來可能會隨著 船台緊張而跟著漲價,但保守起見,我們還是抓住 主要矛盾。船周期的主要矛盾是 油船/幹散貨船/天然氣船/貨櫃船等 主要船型 老舊替代帶來的需求增長 與造船行業長期不盈利帶來的產能出清 之間的供需失衡。業績彈性由民船而起,所以主要矛盾抓民船業務。

船舶 主營板塊裏面, 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2023年收入704億,占比94% (相比2021年增加200億)。先把修船業務摘開(船舶修船275艘/19.76億元,重工修船519艘、將近是船舶的2倍),那麽 船舶軍工+民船造船+海工收入大概684億元

如果非要比的話,船舶的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704億 應該等於重工 海洋運輸裝備140億+防務及海洋開發99億+深海及修船85億=324億 (其中重工修船業務 約是船舶兩倍,未來 船主新船買的多了,修船的量可能會下來)

iii)訂單對比:

可能從訂單上看民船業務會更直觀一些。

數據來源於:@雪林獨行

看手持訂單量 :船舶23年民船接單 128艘/919萬載重噸/ 729億元,手持民船訂單261艘/1944萬載重噸/1535億元;重工23年民船接單69艘/835萬載重噸/330億元,手持訂單751億元(海洋運輸裝備板塊)。

對比船舶和重工的單船/單載重噸收入,下表都是年報裏披露的統一口徑數據。奇怪的是,船舶的民船訂單 單艘價值比重工 高1億元,而萬載重噸價值 0.79 則是重工接單0.4的兩倍了。

單位載重噸價格可能和船型有關。下表是 船舶23年完工情況,箱船/散貨船/油船載重量比例分別為35%/29%/19% ,其中散貨船和箱船的單艘載重量都大於12萬噸,LNG等船型載重量則更低。重工在年報裏披露23年接的69艘船裏,油船30艘、散貨船21艘,占比44%/30%,和上表單艘12萬載重噸大體能對上。但是船舶的訂單裏 單艘船型價值量更高、載重量又明顯低於散貨/箱船/油船,懷疑是LNG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更高?

看民船交付能力 :2020-2023年,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萬載重噸;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萬載重噸。在船數上,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在載重噸上,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萬載重噸、重工500-700萬載重噸,略低於船舶,不過近兩年民船交付相較2021年下滑明顯,可能是軍船占用船塢較多?還是武昌造船搬遷?

總的來說, 重工近兩年在民船交付量、民船收入、民船接單單艘價值和單位載重價值上都不如船舶 。因此,我覺得近期船舶漲幅高於重工也是合理的。再回頭看船舶在21年漲幅+40%,我覺得更多的是 中國船舶的價值回歸和修復

船舶在2019年進行重組,收購了江南造船和廣船國際,資產規模由19年的444億躍升到1525億。營收也由200億躍升到500億+。在行業底部以較低的價格進行產能的收購,在周期到來時,也理應有更好的表現。

二、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價是否被低谷?

周期底部看pb,目前船舶pb 3.36x,重工pb 1.31x。如果以市值/在手民船訂單衡量,船舶 0.85x,重工0.77x。那麽,相比於船舶,重工目前是否被低估了呢?

數據來源於:@雪林獨行

1)PB的估值視角

重工凈資產規模是船舶的1.6倍,多了300億。在總資產規模上,船舶低於重工200億。對比二者的資產負債表,我會覺得船舶pb估值比重工高也是合理的。船舶資產負債表有幾點優勢:1)527億的凈資產 帶動了672億的合約負債;而重工841億凈資產 只有479億合約負債;2)船舶應收賬款比重工低。從營運效率的角度上看(納入收入的視角),船舶的資產周轉率要更高,隨著毛利提升,ROE也會更高,PB估值也應高於重工。

看固定資產,重工326億,比船舶的203億高。要分析為什麽重工收入低於船舶,還得再看二者的底層資產。

2)底層資產分析

在船周期的視角裏,南北船的核心資產就是船廠。其中, 船舶主要船廠:江南+外高橋、中船澄西+廣船國際(56.58%)+黃埔文沖(30.98%) 重工主要船廠: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 。再回到上一個問題,重工的資產包裏有比較大一部份是船配廠和研究院(對應船艦配套及機電裝備、新興產業等業務),這些資產也能貢獻利潤,毛利率也有15%,只不過在民船周期來的時候,彈性有限些。

船周期的核心資產在船廠,因此, 南北船的對比也就是 江南+外高橋+廣船+澄西 VS 大連造船+武船+北海

在總資產上, 中國船舶有 江南造船810億+外高橋327億+廣船373億(×57%)+澄西164億+黃埔文沖378億(×32%)= 1634億 。中國重工有 大連造船992億+武船364億+北海180億= 1536億 。在總資產上,南北船相差不多,未來隨著北船合約負債增加,在船廠資產上可以趕上南船。

在凈利潤方面, 外高橋以17.6億遙遙領先、ROE高達28% ,江南5億>大船3.4億,澄西和廣船也實作了盈利,武船和北船23年未知。

船廠接單情況 :手持訂單方面,江南6.1%>外高橋5.0%>廣船3.8%>北海3.6%>大連2.8%>澄西>黃埔。 重工船廠整體弱於船舶船廠

但是在產能上,大連造船也是很強的存在 。大連和北海都有5個船塢,在22年大船集團的產量也不遜於外高橋和江南。在造船技術上,航母001和002都在是大連造船廠,003在江南造船廠。大船的總資產還略高於江南,兩個造船廠分別是南北船的王牌。但是大船在23年的接單量和凈利潤卻落後於江南。

北海造船民船產能也不錯 ,優勢在散貨船。北海造船2023年新簽 10 艘 21 萬噸散貨船,該船型手持訂單量 穩居全球首位。

武船基地在武漢,造遠洋大型運輸船可能差點 。是軍工軍貿建造、試驗、偵錯基地,是國家重要的海洋工程出口船 舶及公務船建造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裝備研制生產基地。軍船業務武昌造船以常規動力潛艇為主。民船業務武船業績較為分散,公司在散貨船、化學品船、散貨船以及 LPG 運輸船上都有生產。

這麽看下來,船舶的幾大船廠整體民船產能還是要優於重工的,畢竟重工能打的只有 大船+北海,而船舶有 江南+外高橋+廣船。

再回顧一下2020-2023年的民船交付數據 :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萬載重噸;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萬載重噸。在船數上, 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 ;在載重噸上, 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萬載重噸、重工500-700萬載重噸。

在載重噸交付能力上,船舶最高785萬載重噸,重工最高也到過725萬載重噸,相差其實不多。 重工如果被低估,預期差可能在大連造船廠的接單和營運上 ,畢竟如此龐大的產能,手持民船訂單還不如北海造船。不過也能看到今年以來,重工在油船和散貨船的接單量上明顯加強。

但有一點還需要註意,就是重工的單位載重噸價值只有船舶的一半,可能重工產能打滿了,收入還是趕不上船舶?這個需要後續結合具體船型和訂單進行分析了



我會在 公眾號: 海涵財經 每天更新最新的華為概念、創新減肥藥、數位經濟、ChatGPT、AI算力、CPO/矽光芯片、大數據、6G衛星、數據要素、醫療新基建、一體化壓鑄、 汽車智慧化,雷射雷達,HUD,車規芯片,空氣懸掛、L3級智慧駕駛、PET銅箔,納電池,800V高壓,光伏HJT、TOPCON、鈣鈦礦、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矽SIC、CTP/CTC/CTB電池、4680電池、工業母機、海風柔直高壓、新能源車高壓快充、高鎳三元、碳纖維、PET鋁箔、PET銅箔、空氣源熱泵、新材料、中藥創新藥、中藥配方顆粒、鄉村振興、鋰礦、釩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分布式儲能、集中式儲能、抗原檢測等最新題材熱點挖掘,未來屬於高預期差的結構性市場,把握核心賽道以及個股的內在價值邏輯預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贊後看,養成習慣

免責聲明:圖片、數據來源於網路,轉載僅用做交流學習,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